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从1950年10月16日傍晚第42军124师370团悄悄进入朝鲜,到1953年3月15日第21军作为最后一支大部队渡过鸭绿江为止。不算空军和铁道兵,中国志愿军总共派出27个军、85个师的兵力赴朝作战。
这27支军队具体包括——
部队番号包括:第1军、第12军、第15军、第16军、第20军、第21军、第23军、第24军、第26军、第27军;第36军到第40军;第42军、第46军、第47军、第50军、第54军;以及第60军、第63军到第68军。
根据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抗美援朝战争史》记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共有27个军。这些部队来自解放军五大主力:第一野战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第四野战军,还有华北军区的部队。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军由三个师组成,分别是第一师、第二师和第七师。
部队指挥官是黄新廷
黄新廷是湖北沔阳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治委员由梁仁芥同志担任
梁仁芥是江西吉安人,他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回顾:
1953年1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军奔赴朝鲜战场,参与了当年夏天著名的反击战役。战争结束后,这支部队驻守在朝鲜半岛的三八线附近和东部海岸地区,负责防御任务。
第1军的第1师和第7师负责防守临津江附近的马良山、老般山一带阵地。第2师则配合第64军,在西海岸进行防御登陆作战。
1958年10月,第一军胜利完成任务后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第31师、第34师和第35师。
部队指挥官:曾绍山
曾绍山是河南商城丁埠镇东湾村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委:李震
李震是河北藁城人,他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3月25日,第12军奉命奔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先后参与了1951年的第五次战役、同年秋季的小规模反击战,以及1952年春夏的防御阵地战。同年秋天又投入战术反击行动,并参加了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2月,第12军转移到朝鲜元山西北一带驻防,主要负责东海岸的防卫工作。在此期间,他们还参与了1953年春季为应对敌军可能发动的登陆作战所做的备战行动。
1954年春天4月,第12军胜利完成任务,从国外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第29师、第44师和第45师。
部队指挥官:秦基伟
秦基伟将军是湖北红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委:谷景生
谷景生是山西临猗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3月25日,解放军第15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与了1951年的第五次大战役、1952年春夏的防御战、同年秋季的反击行动,以及著名的上甘岭战役。
1952年12月,第15军奉命调往元山南部驻防,主要负责朝鲜东海岸的防卫工作,并参与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作战的前期准备工作。
1954年4月,第15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6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第32师、第46师和第47师。
部队指挥官:尹先炳
尹先炳是湖北汉川人,1958年获得大校军衔。
政委:陈云开
陈云开是江西泰和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9月,志愿军主力后备部队第16军驻扎在吉林通化一带。这支部队下属的第47师率先开赴朝鲜咸兴附近,负责守卫朝鲜东海岸防线。同年12月,该师完成任务后撤回国内。
1951年12月,解放军第16部队换防到了辽东半岛和鸭绿江入海口一带驻守。
1952年5月,解放军第16军下属的46师和47师进行了部队调整。这两个师的高射炮营被提前派往朝鲜战场,在新安州和顺川一带执行防空作战任务。
1952年12月,解放军第16军全体官兵奔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参与了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部署,主要负责朝鲜西海岸的防空降和反登陆作战。同时他们还承担了平康地区正面战线的防御任务,并在同年夏天参加了反击战役。
1958年4月,第16军作为最后撤回国内的部队,光荣完成了任务回到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79师、第180师和第181师。
军长是韦杰
韦杰是广西东兰县人,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委:袁子钦
袁子钦是福建上杭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第60军和其他部队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它在奔赴朝鲜战场之前,曾经在华北军区野战兵团、第一野战军和第二野战军都待过。
第60军最早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这支部队成立于1945年10月7日。
1947年8月1日这天,晋冀鲁豫野战军把几支部队整合起来,组建了新的第8纵队。具体包括:原先的第4纵队第22旅、太岳军区的第23旅,还有太岳直属机关带着的第19、20、21这三个军分区的基干团。这些部队合在一起,就组成了新的作战力量。
1948年5月,原属晋冀豫野战军的第8纵队划归到华北军区第1兵团,但部队的编号保持不变,依然叫第8纵队。
1949年1月,原属华北军区第一兵团的第八纵队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十军,划归新组建的第十八兵团指挥。
1949年4月,第60军跟着第18兵团一起,划归到第一野战军管辖。
1950年2月,第60军划归第二野战军和西南军区统一指挥管理。
1951年3月1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0军奉命奔赴朝鲜战场,投入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第五次重大战役。
1952年11月,第60军负责防守北汉江以东到文登里这片区域的前线阵地。这支部队后来还参与了1953年春天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以及同年夏天的反击战役,其中就包括著名的金城战役。
1953年10月,第60军胜利完成任务,从战场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由四个师组成,分别是第58师、第59师、第60师和第89师。
部队指挥官:张翼翔
政委由张翼翔同志兼任
张翼翔是湖南浏阳人,他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单回顾:
1950年11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奔赴朝鲜战场,参与了抗美援朝第二次重大战役。在战斗结束后,部队转移到朝鲜元山和咸兴一带进行休整补充,在此期间撤销了原属该军的第89师编制。
1951年4月,他再次奔赴战场,投入第五次战役的战斗中。
1951年夏天,部队转移到元山一带驻守,负责保卫朝鲜东海岸的安全防务。
1952年10月,第20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1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61师、62师和63师。
吴咏湘担任军长职务
吴咏湘是湖南岳阳人,老家在湘阴县八景乡山阳村。他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政委:谢福林
谢福林是湖南平江人,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3年2月,解放军第21军派出一个工兵营作为先头部队进入朝鲜,驻扎在咸兴附近的东海岸一带,主要负责修建海岸防御设施。
1953年3月15日,第21军主力部队开赴朝鲜战场,只有第62师留在通化一带负责战备工作。
1953年春天,第21军投入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这支部队作为志愿军的后备力量,主要负责在东海岸修筑防御工事,同时负责修建两条重要公路:一条从昌城通往妙香山,另一条从长甸河口延伸到昌城。
1953年6月25日,这支部队负责在东线战场进行防守作战,并参与了著名的金城战役。
1958年7月20日和8月1日这两天,第21军的将士们分成两批,光荣地回到了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67师、第69师和第73师。
部队指挥官:钟国楚
钟国楚是江西兴国县人,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部队政委:卢胜
卢胜是广东乐会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2年9月5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奔赴朝鲜战场,驻扎在元山西南一带,负责守卫朝鲜东海岸防线。
1953年1月,第23军负责驻守驿谷川两岸的前线阵地,同时参与了当年春季反登陆战备工作,以及夏季的反击战役。
1958年3月,第23军圆满完成海外任务,胜利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70师、第72师和第74师。
军长名叫皮定均
皮定均同时担任政治委员一职
皮定均将军是安徽金寨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2年9月1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奔赴朝鲜战场,驻扎在元山一带,主要负责守卫朝鲜东部的海岸线防务工作。
1953年1月,第24军奉命驻守前线阵地,参与了当年春天防御敌军登陆的备战工作,并在夏天参加了反击作战行动,其中包括著名的金城战役。
1955年10月,第24军胜利完成任务,从国外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6军,下面管着四个师:第76师、第77师、第78师和第88师。
部队指挥官:张仁初
张仁初是湖北红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李耀文同志担任政治委员
李耀文是山东荣成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1月19日,第26军奔赴朝鲜战场,投入了第二次战役的战斗。战后在朝鲜元山和咸兴一带休整期间,该军裁撤了第88师的编制。
1951年2月,第26军再次奔赴朝鲜战场前线,先后参与了第四次战役、第五次战役,以及1951年夏季到秋季的防御作战,还有1952年春季至夏季的阵地巩固战斗。
1952年6月,第26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7军下面管着四个师,分别是第79师、第80师、第81师和第94师。
部队指挥官:彭德清
彭德清是福建同安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刘浩天同志担任政治委员
刘浩天是江西宁都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1月12日,解放军第27军奔赴朝鲜战场,投入了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战斗结束后,部队在朝鲜元山和咸兴一带休整补充兵员时,裁撤了原有的第94师编制。
1951年4月,第27军再次奔赴战场,先后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和同年夏秋季节的防御作战。
1951年9月,解放军第27部队调到朝鲜东海岸的阳德和马转里一带,负责那里的防卫工作。
1952年10月,第27军胜利完成任务后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112师、113师和114师。
部队指挥官:梁兴初
梁兴初是江西吉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刘西元担任政治委员一职
刘西元是江西吉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与了前四次重大战役。后来这支部队驻扎在朝鲜顺川一带,主要负责守卫朝鲜西海岸防线。
1952年5月,第38军负责防守铁原以北的前线阵地,先后参与了当年春夏两季的阵地防御战和秋季的反击作战。
1953年1月,第38军被调往朝鲜西海岸驻防,负责从清川江口到汉川江一带的海岸防卫工作,并参与了当年春季为防范敌军登陆而进行的备战行动。
1953年7月,英勇的第38军圆满完成作战任务,胜利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115师、116师和117师。
部队指挥官是吴信泉
吴信泉是湖南平江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治委员由徐斌洲担任
徐斌洲是湖北红安人,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与了五次重大战役。后来部队转移到谷山一带,负责守卫朝鲜西海岸的防务工作。
1951年11月,39军再次奔赴前线,先后参与了1952年春夏的阵地防御战和同年秋季的反击作战。
1953年1月,第39军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平壤北部一带,驻扎在成川、顺川和殷山这些地方。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守朝鲜西海岸,同时参与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1953年4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第115师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
195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完成作战任务,从朝鲜战场撤回国内。
1953年5月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的指挥部带着直属部队从朝鲜撤军,返回祖国。
1953年7月2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7师完成在朝作战任务,顺利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118师、119师和120师。
部队指挥官:温玉成
温玉成是江西兴国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治委员由袁升平担任
袁升平是江西吉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跨过鸭绿江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先后参与了五次重大战役。完成主要作战任务后,该部队驻扎在祥原一带,负责守卫朝鲜西海岸防线。
1952年5月,第40军再次奔赴前线,负责防守临津江西岸的主要战线,先后参与了当年春夏时节的阵地防御战和秋季的反击作战行动。
1953年1月,第40军的主力部队转移到博川和纳清亭一带驻守,主要负责朝鲜西海岸的防卫工作。在此期间,他们还参与了1953年春季为防范敌军登陆而进行的备战行动。
1953年7月,第40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24师、第125师和第126师。
部队指挥官:吴瑞林
吴瑞林是四川巴中人,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政委:周彪
周彪是江西吉安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0月19日,第42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与了前四次重大战役。这支部队没有参加第五次战役,而是在元山、阳德一带驻守,负责保卫朝鲜东海岸的安全。
战斗进入相持阶段,双方开始固守阵地。第42军负责在铁原、平康和伊川一带的主战场进行防守作战。
在1951年夏天到秋天的防御战中,以及1952年春天到夏天的阵地保卫战里,第42军都参与其中。
1952年5月,第42军调防到大同江入海口附近的南浦一带,负责清川江口区域的朝鲜西海岸防卫工作。
1952年10月,打了胜仗的第42军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33师、第136师和第137师。
部队指挥官:肖全夫
肖全夫是安徽金寨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政治委员由吴保山同志担任
吴保山是江西赣县人,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2年9月1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6军奔赴朝鲜战场。
1952年11月,朝鲜战争期间,第46军奉命驻守朝鲜西海岸一段长约70公里的防线,北起清川江入海口,南至甄山一带。
1953年1月,第46军的主力部队和第40军120师一起行动,负责防守从板门店东侧到基谷里一带的前线阵地。这支部队参与了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并在夏季参加了反击战役。
1955年10月,第46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第139师、第140师和第141师。
部队指挥官:曹里怀
曹里怀是湖南资兴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委:李人林
李人林是湖北天门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4月11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开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主要负责在平壤一带执行防御任务,既要防范敌军从海上登陆和空降袭击,同时还要参与建设朝鲜北部地区的军用机场。
1951年6月,第47军奉命驻守高作洞和五里亭一带的前线阵地,负责防御工作。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1951年夏天的防御战和1952年上半年的阵地保卫战。
1952年6月,志愿军第47师转移到江东和成川一带驻防,作为全军的后备支援力量。
1952年11月,第47军换防接管了原本由第39军负责的前线防守工作。
1953年4月,志愿军总部把47军调到谷山一带驻守,作为全军的后备力量。
1954年秋天,47军胜利完成任务,从战场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148师、149师和150师。
部队指挥官:曾泽生
曾泽生是云南永善县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部队政委:徐文烈
徐文烈是云南宣威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他连续参加了前四次战役,特别是在第四次战役期间,带领部队死守汉江两岸整整50天。这场硬仗有效削弱了敌军实力,为我军大部队争取到宝贵的休整时间,让战士们能补充弹药粮食,为后续的反攻做好充分准备。
1951年3月中旬,第50军撤回国内进行休整和补充。当年7月,这支部队再次奔赴朝鲜战场,主要负责防守西海岸地区,同时参与机场修建等后勤保障工作。
1951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0军奉命渡海作战。在空军和炮兵的配合下,部队接连拿下被南朝鲜军队占领的多个岛屿,包括椴岛、炭岛、大小和岛以及艾岛。
1953年春天,第50军奉命备战反登陆作战,负责防守朝鲜西海岸从清川江到古军营洞这一片区域。
1955年4月,第50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30师、第134师和第135师。
部队指挥官:丁盛
丁盛是江西于都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政委:谢明
谢明是江西于都人,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2年10月,中央军委做出决定,把原先属于第四野战军的44军和45军的部分部队合并起来,组建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54军,派往朝鲜参加战斗。
1953年2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4军130师作为首批部队进入朝鲜,主要负责守卫朝鲜西海岸的铁山半岛一带。
1953年5月2日,解放军第54军带着134师和135师开赴朝鲜战场。这支部队驻扎在平壤一带,主要干两件事:一是作为志愿军的战略后备力量随时待命,二是负责防范敌军在平壤地区搞空降突袭。
1953年6月,第54军作为第20兵团的备用部队,驻扎在淮阳和金城一带,之后投入了金城战役。
1958年7月,第54军圆满完成海外任务,胜利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6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06师、第107师和第108师。
部队代理指挥官:王建业
王建业是山西五台人,曾是国民党军队的将领,担任过新31师的少将师长。后来他选择起义投诚,1953年1月转到地方上工作,因此没有获得解放军军衔。
政委:康健民
康健民是甘肃定西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2月,第36军划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统一指挥。
1951年9月7日,第36军奉命前往朝鲜执行任务。这支部队主要负责南市、泰州和院里三处机场的修复、日常维护以及安全保卫工作,是一支专业的工程兵部队。
那年11月30号就回国了,在朝鲜总共待了不到三个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7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第109师、第110师和第111师。
部队指挥官:张世珍
张世珍是山西闻喜县人,曾是国民党军队新编独立第7师的少将师长,后来率部起义。1955年,他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政委:帅荣
帅荣是湖北黄梅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49年12月9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把在绥远起义的原国民党部队新编独立第7师等队伍,在五原地区整编为解放军第37军,这支部队归华北军区下辖的绥远军区直接管理。
1950年12月,第37军划归华北军区第23兵团管辖。
1951年9月7日,解放军第37部队奉命前往朝鲜。这支工程兵部队主要负责朝鲜南市、泰州和院里三处机场的紧急修复、日常维护以及安全保卫工作。
那年11月30号,第37军就从朝鲜撤回国内了,他们在朝鲜驻扎的时间还不到三个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由三个师组成,分别是187师、188师和189师。
部队指挥官:傅崇碧
傅崇碧是四川通江人,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政委:龙道权
龙道权是江西永新人,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2月20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3军奔赴朝鲜战场,投入第五次战役。在著名的铁原防御战中,这支英勇的部队以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硬生生挡住了联合国军的进攻,最终将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
1951年11月,解放军第63军接到命令,负责守卫开城一带的防务工作。
后来部队转移到延安、白川和漏川里一带驻防,作为第19兵团的备用力量,同时负责协助西海岸的防御工作,还参与了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准备工作。
1953年9月,第63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4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90师、第191师和第192师。
部队指挥官名叫曾思玉
曾思玉是江西信丰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政委:王昭
王昭是河北平山人。1953年3月他调到公安部任职,当时担任公安部副部长和政治部主任两个职务,同时还兼任公安学院的院长。不过他没有参与军队的授衔仪式。
战争历史回顾:
1951年2月17日,解放军第64军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参与了多场重要战斗,包括第五次战役、1951年夏季和秋季的防御战,以及小规模的反击作战。
后来部队转移到了朝鲜西海岸,驻扎在大同江入海口往南那片区域,主要负责防守海州一带的西海岸,还有延安半岛和翁津半岛的防务工作。
1953年8月,第64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旗下有三个主力师,分别是第193师、第194师和第195师。
部队指挥官:肖应棠
肖应棠是陕西长安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政委:王道邦
王道邦是江西永新人,在1955年获得了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2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5军奔赴朝鲜战场,先后参与了第五次战役和同年夏秋季的防御作战。
1951年10月,解放军第65军奉命驻扎到开城一带,主要负责当地的安全防卫工作,同时参与了小规模的反击战斗。
第65军在1952年春天到夏天参与了巩固阵地的战斗,同年秋天又投入了战术反击行动,到了1953年春天还做好了反登陆作战的各项准备工作。
1953年10月,第65军胜利完成任务,光荣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这个部队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196师、197师和198师。
部队指挥官:肖新槐
肖新槐是湖南宜章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王紫峰担任政治委员一职
王紫峰是湖南耒阳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0年10月26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6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先后参与了前四次重大战役行动。
1951年4月,第66军圆满完成作战任务,胜利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下面管着三个师:第199师、第200师和第201师。
军长:李湘
李湘是江西永新县人。
1952年7月,美国军队对第67军驻守的区域使用了细菌武器。李湘在查看现场时不慎被严重感染,最终在同年7月8日下午1点不幸去世,当时他只有37岁。
政治委员:旷伏兆担任政委的是旷伏兆同志
旷伏兆是江西永新人,在1955年获得中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6月8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201师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指挥部带着199师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2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7军的200师和军部直属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到1953年7月期间,第67军驻守金城一带,主要负责战斗和防守工作。这两年多时间里,他们先后参与了1951年秋天的防御战、1952年秋天的反击战,以及1953年夏天的进攻战等重要军事行动。
1954年9月,第67军胜利完成任务后从国外返回祖国。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下面管着三个师,分别是202师、203师和204师。
师长是陈坊仁
陈坊仁是江西兴国人,他在1955年获得了少将军衔。
政治委员由李呈瑞同志担任
李呈瑞是江西兴国人,在1955年获得少将军衔。
战争历史简要回顾:
1951年6月9日和10日这两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4师的战士们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24日和25日这两天,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3师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27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带着直属部队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
1951年6月底,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202师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具体时间是6月26日和28日这两天。
第68军在抗美援朝期间先后参与了1951年秋天的防御战和小规模反击行动,1952年春夏两季的阵地防守战,以及同年秋季的战术反击作战。
1952年12月,第68军转移到洗浦里和淮阳一带进行休整,作为第20兵团的备用部队,同时为1953年春季的反登陆作战做准备。
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参与了著名的金城反击战。
1955年3月到4月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68军分多批从朝鲜撤离,胜利返回祖国。
这篇文章的内容参考自——
《抗美援朝战争全记录》,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